随着10月23日,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发布。其中,房地产相关的表述置于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”部分,明确提出要“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”。2025年的中国楼市正走出深度回调期,呈现出“弱企稳”与“强分化”并存的复杂态势。整体销售数据的同比降幅虽已收窄,但市场驱动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。其核心特征表现为:
l 城市能级分化:一线城市核心区凭借稀缺资源,房价与交易活跃度展现出强韧性;而多数三四线城市则受困于人口流出与高库存,市场仍在探底。
l 产品需求分化:配备优质物业、绿色科技与合理户型的改善型住宅成为市场主力,偏远地段的刚需盘则面临严峻挑战。
政策转向:从风险防控到体系重构
2024至2025年间,房地产政策主线清晰地从“救火”转向“重建”。
l 风险化解:“保交楼”等机制取得显著成效,稳定了市场信心。
l 限制退出:北上广深等城市已全面取消限购、限售,市场回归真实需求主导。
l 新模式发力:“三大工程”(保障性住房、城中村改造、“平急两用”设施)进入建设高峰,旨在重构住房供应体系,从根本上分离市场与保障功能。
行业转型:从规模游戏到运营服务
房企的生存法则已彻底改变,“剩者为王”成为行业共识。
l 战略重心转移:企业核心目标从“扩张规模”全面转向“稳健经营”与“现金流安全”。
l 新赛道开启:行业增长点聚焦于存量运营(物业、租赁、城市更新)、科技绿色(智慧家居、节能建筑)与服务化转型(养老、文旅等多元化服务),推动房地产回归实体经济与民生服务的本质。
未来展望:价值回归与理性时代
展望未来,中国楼市将进入以“价值回归”为特征的新周期。
l 定价逻辑变革:房产价值由其附着的地理位置、产品力与服务所决定,居住属性成为核心。
l 经济角色转换: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定位从“增长引擎”转变为“民生稳定器”。
l 决策心态调整:购房者需摒弃投机思维,决策应基于真实居住需求、生活品质与家庭财务健康。
2025年,我们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。“破”的不仅是过时的开发模式,更是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;“立”的则是一个更具韧性、更可持续、也更符合民生期待的新模式。前路或许没有昔日的狂热与喧嚣,但一个理性、稳健、多元的住房市场,正是经济行稳致远与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实基础。